天天热议:守护侨宅侨批,凝聚海内外乡情

南方都市报   2023-02-26 23:15:48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日前,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的陈慈黉故居全面启动修缮改造提升,该“风起潮庐项目”拟注资28亿元,以“岭南第一侨宅”陈慈黉故居为载体,以“侨居、侨情、侨归”为主线,打造全国侨文化示范基地。

一则围绕“岭南第一侨宅”的修缮新闻,在中国侨商投资(广东)大会期间引发广大侨商热议。与之相应,有关“中国第一侨乡”江门守护“侨批”的报道同样令人耳目一新。侨宅与侨批作为两个永远无法割舍的侨文化情感图腾,在此番侨商投资大会的会场内外引来关注并不让人意外。

正如有侨商代表谈到为何看好广东时所言,“感情和经济都是第一选择”,而侨宅、侨批正是侨粤情深的最好注脚。其实就在此番新闻的主角、“岭南第一侨宅”陈慈黉故居中,就设有一处侨批文化展区,透过那些简陋的纸张、朴素的文字,反复不停地向世人陈说,一代代华侨同胞与故土浓浓的牵挂、不舍的亲缘。

侨批,是海外华侨藉由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,连带家书或简短附言的汇款和领取包裹的凭证。早在2013年,“侨批档案”就已入选“世界记忆名录”,广东侨批达到16万件,主要分布在潮汕、五邑和梅州客家地区。如果说侨批是一封封“跨越山海的家书”“穿越时空的亲情”,那么侨宅更是侨胞藉由侨批链接、构筑起来的一股乡情、一条根脉。

“一溪目汁一船人,一条浴布去过番”,这段潮汕民谣记录的,是华侨先辈出海闯荡的历史,是广东人敢想敢拼的奋斗,和“闯出一条血路”的坚持。广东是华侨大省、侨务大省,一代代敢闯敢试的广东人下南洋、渡重洋,在异国他乡历尽艰辛求生创业,目前3000多万祖籍为广东的华人华侨,就占到了全国海外侨胞的半数以上。

漂泊海外打拼,一纸侨批寄乡愁,而斩不断的那份故乡情结,更是通过一栋栋侨宅在祖国扎根。从对侨宅、侨批的合力守护可以发现,海内外的“两个广东”无时无刻不在彼此交融,无时无刻不是密不可分。

在“岭南第一侨宅”的修缮升级背后,是广东各级相关部门对于“侨文化”守护的不断发力,以及对侨胞回乡兴业的持续支持。截至目前,广东已在18个地市创建51个“南粤侨创基地”,推动华人华侨在经济、文化上的深入交流与合作,而以侨宅修缮、侨批文化保护为代表的,正是这样一种有精神寄托、有实质载体的情感交汇节点,这对于挖掘活化侨文化具有指导意义。

特别是近年来,广东各级政府持续推出一系列举措,做好新时代“侨”文章,深入推进文化引侨、平台联侨、政策惠侨、经济聚侨,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。而城市营商环境的塑造,同样不可缺少施政决策对华侨文化的充分尊重与保育。文化引侨,从根本上倚靠的,就是海内外华人的血脉相系与身份认同,这同样也是城市营商环境的一部分,是公共政策亲善力、稳定性的庄重宣示。

侨宅、侨批的精神内核之中,有着海外华侨华人的乡愁记忆,更有着他们在故土投资兴业的浓浓深情。改革开放以来,广东第一个外资企业就是侨资企业,直到现在,在广东创业发展的侨资企业依然占到全省外资企业的一半以上,侨资累计在广东投入超2600亿美元,累计捐助社会公益项目5万多宗。可以说,改革开放以来华人华侨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卓绝贡献,正是接力延续和发扬着侨宅、侨批文化的丰硕成果。

打好“侨”牌,做大“侨”的文章,功夫从来不仅在订单,也不止于项目,更是文化的唤醒、是精神的感召。

相关资讯
最新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