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从马王堆到山水赋”,看顾黎明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语言转换

周到上海   2023-08-21 08:35:40

艺术家顾黎明从1980年代以来极具代表性的76件作品所构成的“顾黎明的语言转换——从马王堆到山水赋”展览,于8月4日至10月16日在外滩18号久事艺术空间举办。

展览分为《马王堆》《门神》《佛造像》《山水赋》四个部分,涵盖了油画、水彩、版画、陶艺、综合材料及装置等多种表现方式,是艺术家顾黎明作品在上海较大规模的一次亮相。

展览现场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顾黎明创作的《门神》《马王堆》《敦煌》《山水赋》等系列作品都是他用视觉语言对历史的延续与解读,他把传统意象造型和西方抽象造型作了令人难以察觉的综合。

探索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性转换,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主流价值取向。而在这一领域,顾黎明既是最早的探索者,也是非凡成就的获得者。多年来,他以深厚的学养、执着的理念致力于民间年画、敦煌壁画、传统山水艺术图式的当代性转换,建构了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绘画形态。

因此,在本次展览上,观众看到的作品都来自于中国本土文化,但却是前所未见的视觉图式。

《汉——马王堆服饰No.02》 顾黎明 纸上油彩、宣纸、木炭等78.5×55cm

在《马王堆》系列中,马王堆汉墓中被封存了2000多年的历史陈迹的视觉感受深深地吸引了顾黎明,马王堆中出土的丝织品,体现出汉代高超的织造技艺,顾黎明用蒸煮染色的宣纸,效仿出腐烂风化的粗麻布质感,同时用民间传统的撕纸技艺来表现帛衣的时间痕迹,由此他引导观众进入一条连接过去与当下的精神隧道。

《马上尉迟恭No.02》顾黎明 布面油彩195×130cm 2020年《赵公明——蓝色版》顾黎明 布面油彩162×114cm 2011年

在《门神》系列中,顾黎明借用年画中的门神,来为油画赋予中国意趣,自开一类油画表现的新神,形成他所特有的活生生的门神写意。

《北齐——思维菩萨》顾黎明 纸本色粉、铅笔37.3×24.8cm 2004年

在《佛造像》系列里,顾黎明呈现了历史岁月的印记和沧桑,又传递了真实的人性痕迹。

《山水赋——“鹊华秋色”No.01》顾黎明 卡纸上色粉、丙烯、水彩及拼贴等215×77cm 2019年

在《山水赋——“鹊华秋色”No.01》中,顾黎明使用了大片明丽的蓝色附着于黑白之间,这种蓝色不是“只此青绿”中的色泽,更像是西方当代艺术中常见的“克莱因蓝”,具有一丝忧郁的怀旧气息。如果说元代画家赵孟頫的名作《鹊华秋色图》是一种艺术家隔空观看后的冥想,那么顾黎明的创作就是人与自然的内在沟通。两位相隔数百年的画家在不同语境中,展示着各具时代性的山水风景,以及各自特有的“观看之道”。

《山水赋——“鹊华秋色”》顾黎明 布面丙烯、色粉、水彩、树脂胶、宣纸及拓印拼贴等1200×180cm 2020年《山水赋——“鹊华秋色”》现场图片

在本次展览中尺幅最大的作品《山水赋——“鹊华秋色”》中,顾黎明展示了对于“鹊华秋色”的另一种演绎和表达。在长达12米的巨作中,他使用了丙烯、色粉、水彩、树脂胶、宣纸及拓印拼贴等多种创作材料。艺术家在游历济南郊区华不注山时,对山石进行了拓印,特地强调了拓印时的触感。他还对《芥子园画谱》中的山石画法进行了分解,用构成主义和拼接的方式重新塑造,片段式的“时空印记”,图解了信息图像化时代的观看方式。

顾黎明在华不注山拓印山石《山水赋——“鹊华秋色”》局部

在装置作品《枯山水》是顾黎明在赴日本考察时,从当代艺术角度,重塑了这一传统艺术形式。他将东亚地区的文化符号大米,替换了日式枯山水所常用的碎石子,展现出一幅万物通融的当代山水景观。

《枯山水》顾黎明 画:395x146cm 布上宣纸、油彩及丙烯等 实物:大米、青石

艺术家简介:顾黎明

1963生于山东潍坊。曾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,2009年获中国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博士学位,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院学术委员会委员,中国美协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,中国油画学会理事,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。

顾黎明的语言转换——从马王堆到山水赋

展览时间:2023年8月4日—2023年10月16日

展览地点:外滩18号久事艺术空间(上海市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8号2层)

开放时间:周二至周日10:00-18:00(周一闭馆,17:30后停止入场)

相关资讯
最新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