便秘就吃泻药,会影响肠道菌群,做好5项措施,才能通畅排便
【资料图】
便秘,是困扰许多人的健康问题。从医学角度讲,便秘本身不是疾病,而是1组症状,主要表现是排便次数减少和排便困难。排便次数减少,是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。排便困难,则包括排便费力或费时、粪便排出困难、排便不尽感或堵塞感、或者需要辅助排便。一句话,那种感觉相当不爽。为了解决问题,许多人被迫选择使用泻药,由此带来健康隐患。
我国学者,在最新1期的《神经病学》杂志上发表了1篇论文。研究表明,经常服用泻药,可能会改变肠道的微生物群,从而影响从肠道到大脑神经信号,并且,会增加影响大脑的肠道毒素的产生。研究发现,使用单一类型的泻药,痴呆风险增加了28%,使用2种或2种以上类型的泻药者,痴呆风险增加了90%。
以往的临床则发现,经常使用泻药,会引起结肠黑变病,或称结肠黑色素沉着病。这种疾病,近年来显著增加,发病率约为0.06%到5.9%,主要的病理变化,是结肠黏膜层内的巨噬细胞发生色素沉着性病变。患者可能出现便秘、腹痛、腹泻、腹胀,或者出现黏液性脓血便,少数患者可能同时伴有低血钾、低血钙、低血钠。就是说,经常吃泻药,也可能会加重便秘。
目前,学术界公认,长期服用泻药是引起结肠黑变病的主要原因,尤其是蒽醌类药物,比如,番泻叶、大黄苏打等,容易引起结肠黑变病,某些解毒片或润肠丸,以及芦荟、果导等提取物,或者比沙可啶等二苯甲烷类泻药,也会引起结肠黑变病。1项调查表明,间断服用泻药超过1年者,结肠黑变病的发生率,约为11%,连续服药1年内,结肠黑变病的发生率,会达到78%,连续服药1年以上,发病率超过81%。
泻药,常见的类型有4种,分别是容积性、渗透性、刺激性、润滑性。容积性泻药,目的是通过滞留粪便中的含水量,增加粪便体积,实现通便,常用的品种是欧车前及聚卡波非钙。渗透性泻药,主要作用是在肠道形成高渗透状态,阻止肠道吸收水分,常用的品种是聚乙二醇或乳果糖,以及硫酸镁。刺激性泻药,主要作用于神经末梢,增强结肠动力,常用的品种是比沙可啶、酚酞、蒽醌类药物、蓖麻油等。润滑性泻药,主要目的是软化粪便,润滑肠道,主要品种是液体石醋和甘油,民间也有使用植物油的。
解决便秘的药物,除了泻药以外,还包括促动力药、促分泌药、灌肠药、栓剂、微生态制剂、中药等。这些药物,如果针对便秘原因使用,通常都会暂时性地解决排便难题,但是,也会不同程度地引起胃肠胀气、腹胀、腹痛、腹泻等不良反应。因此,解决便秘的原则是,非不得已,就不用药物,同时,需要防止形成药物依赖,没有药就拉不出来,那样的话,就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,或者导致结肠黑变病。
通畅排便,重点是预防便秘,主要措施有5项。第1,是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,定期排便,因为结肠活动在晨起和饭后2小时,最为活跃,这2个时间段,是最佳时机。同时,需要将排便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,经常坐在马桶上刷手机,容易引起便秘。第2,是避免久坐,增加身体活动。第3,维持正常补水量,成年男性每天补水1700毫升,女性补水1500毫升。第4,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,多吃杂粮、薯类、全谷物,以及蔬菜和水果。第5,保证足够的进食量,如果刻意节食减肥,肠道内的食物残渣越少,越容易导致便秘。
爱谁,就把健康传给谁。